當開始閱讀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
在第一章節一開頭就說明了在這本書中認定的"閱讀者"為何,且整本書所追求的"閱讀好書的藝術"又是什麼?
因為現在的資訊獲取管道很多,大家能夠知道的事理所當然也變多;
但要真正理解並不是知道就能夠吸收,太多資訊可能讓人無所適從,
反而更難以理解。 知道得廣,卻沒有通。
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:
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已經經過包裝,幫觀眾及讀者做好了分析、結論,讓人相當容易不需經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就直接"吸收",漸漸就不去做思考和理解。
而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寫的書,
這個"閱讀的人"指的是要<span style="color: B9264F;">利用讀書增進理解能力的人</span>。
假設今天我們正在上一堂課,老師在台上振振有辭的講授,而我們則在台下聽講。
<span style="color: #1F88A7;">請問誰是主動?誰是被動?</span>
而如果今天是一本書由作者撰寫,而我們閱讀。
<span style="color: #1F88A7;">請問誰又是主動?誰又是被動?</span>
授課、撰寫書籍需要花費一番工夫才能夠傳達出知識的內容;
而坐在台下聽課,或看書感覺上較不用花什麼力氣。
<span style="color: #339933;">這部分需要重新思考一下</span>
其實應該是授課、撰寫、聽課、閱讀都是屬於"主動"的動作,
聽和讀不一定是較不主動的一方,應該是可以主動、更主動越主動效果越好。
有一個很不錯的例子:
傳達知識的一方 = 投手
接收知識的一方 = 捕手
知識 = 球
<span style="color: #B9264F;">投手需要行動將球(知識)投出,捕手也要跑過去接住球,雙方都是主動的。</span>
球可能有各種球路,知識也可能以各種不同方式呈現,而捕手所需要具備的技術就是能夠接住各種的球。
在前面有提到,"知識"不只是"知道"或"資訊"而已,
閱讀有時候只是"知道",而有的時候則是需要去"理解"。
<span style="color: #339933;">怎麼分辨呢?</span>
如果讀一本書,讀完後覺得對內容感到了解,那就獲得了新資訊,但沒有增加理解力。
像是小說或是雜誌時,比較不需要花到腦袋試著去理解鑽研它。
那是因為我們理解力的程度至少應該和它相當。
但如果讀一本書,閱讀時感覺不是很了解..
然後我們憑著自己的力量去思考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,
(經過思考、觀察、想像..)
慢慢的從模糊到清楚,這樣就是理解力的提升。
讀這類的書表示,這個作者的水平比我們還高,
而藉由閱讀比我們高竿的作者表達的東西,就是讓自己提升的方式。